浙江青田“萤火虫经济”旺 点亮儿童“生态保护梦”
美食 2025-04-05 03:31:52 510 0
危难关头,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激发出无穷力量。
永善17名贫困大学生获资助。今年2月24日晚,他乘上东西部扶贫协作昭通至东莞的首趟专列,返岗上班去了。
两市的298家企业结对帮扶昭通的271个贫困村。目前,靠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在卯家湾安置区已建起食用菌大棚500个,395户贫困群众签订了承包协议,帮助1000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两市向昭通市及10县(区)派驻扶贫协作工作组,建立健全扶贫协作机制。截至目前,东莞、中山两市47个镇街、141个村(社区)帮扶昭通10个县(区)、67个乡(镇)、161个贫困村。协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捐赠1亿元资金支持昭通教育事业发展。
东莞、中山两市的35家医疗机构与昭通市32家医疗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昭通选派医生655人次到两市进修学习,两市选派医生327人次到昭通挂职带教。昭通选派教师1037人次赴两市学习。四是加大对易地搬迁农户创业扶持力度,对有条件的易地搬迁农户进行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龙头企业家宣讲和政府积极引导的方式,使易地搬迁农户转变观念积极创业,为安置区的后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是精心做好农特产品组织、上架、销售、配送和售后服务工作,提升用户体验。在生产端,一是做好农特产品生产工作,以便生产出更多有地方特色、受城市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易地扶贫搬迁实质是农民因为生态脆弱易破坏或贫穷,迁移至新的城镇或者聚集点,重新组织生产、生活活动,使迁出地生态区得以恢复、贫穷得以解除的行为。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苗等24个民族624.89万人,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
2.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生产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实行企业化管理、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发展才有出路。总之,产业是安置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以产业强经济、以经济强民生,实现换穷业拔穷根。在消费端,要让消费扶贫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市场行为,关键要在城市消费群体和贫困户之间建立起常态化、规模化、便利化、规范化的交易平台和机制。通过陕西海升集团与鲁甸农投公司合作完成建设3000亩苹果示范园。
2019年底对靖安新区、卯家湾安置区这两处三四万人的安置区主要是摇号分房、帮助搬迁户搬迁入住。瞄准零就业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708个,实现搬迁群众人人有事做,绝不让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游离于务工就业之外。近年来各级政府、驻村工作队员、挂钩帮扶单位的职工共同关注点主要是精准识别需要搬迁的贫困户,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进行政策宣传动员,开展搬迁安置点的选址修建。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农户基本上都去了浙江、广东等地打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五) 倡导消费扶贫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以全社会的消费需求来拉动贫困地区的生产能力,为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市场和销路,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二是社会保障,年龄较大的易地搬迁农户失去了土地,并且在搬迁后没有能力外出务工,只能依靠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
昭通是世界上马铃薯生长最适宜区、世界天麻原产地、中国南方最大优质苹果基地、中国最大的筇竹基地,昭通金江花椒声名远播,还是冷凉蔬菜、白魔芋、半边红李子、猕猴桃的优质种植区域。二是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劳务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吸纳就业,帮助易迁群众自主创业,打通多元化就业渠道。全市11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2018年底未脱贫58.83万人占了全国的3.5%、全省的32.5%,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也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从主要致贫因素看,是迁出区的生态十分脆弱。产业发展规模小、层次低,贫困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占61.99%,生产经营性收入仅占20.2%。为易地搬迁打下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其中,昭通市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是全国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承接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39个贫困乡(镇)229个贫困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0197户43991人。
(四)盘活农户迁出地的土地1.对易地搬迁农户迁出地的土地应给予政策保障一是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对易地搬迁农户的政策引导,使易地搬迁农户能够盘活土地,将土地进行流转,鼓励搬迁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采取租赁、转包、让包 、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就地发展。无论是海升集团的胡萝卜基地还是恒大集团投资的蔬菜基地都是利用机械化耕作、科学管理、良种良法种植、按照设施农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易地搬迁农户在搬迁前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主要从事传统的种养业,以一家一户分散的种养方式为主,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方式,对现代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于从事现代农业的技能更是缺乏。鼓励易地搬迁农户将农地产权按市场价值入股到当地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使易地搬迁农户的土地产权形式更加多元化,鼓励易地搬迁农户土地向股份制转变。
因此,安置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优于迁出区,才能有效确保搬迁居民正常开展生产、生活。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地区占30%,土地石漠化程度达15%,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5.6%,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且地瘦天寒,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是昭通市深度贫困最真实的写照。
当然易地搬迁农户的收入对于脱贫没有问题,但是要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还要加倍努力。在这方面,需要城市相关部门谋划、组织、协调与实施。如现代农业基地,就必须按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来进行,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因此,发展后续产业真正抓住致贫的深层次原因,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举措,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也是贫困户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是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靖安安置区和卯家湾安置区都是采取引导外出务工转移一批、工业园区安置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等就业措施确保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
二是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但是由于易地搬迁农户自身的素质较低,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带来的收入普遍不高。
二是统筹建设扶贫车间。根据昭通市发展规划中的一城三区建设,靖安和卯家湾都有各自的亮点,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都会吸引人们去参观学习、旅游观光,农事体验。
2.创新土地使用方式一是优化产业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中万人以上规模8个、4万人左右规模两个、跨县安置人数达7.69万人,相当于新建8个集镇、两座中等县城。3.充分利用好扶贫车间把扶贫车间作为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组织企业下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参与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使无法外出的贫困群众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许多贫困群众对工厂生产更是一无所知,搬迁后工业园区建成吸引了沿海的一些工厂到搬迁点建立扶贫车间,有些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外出打工的人就可以就近进厂上班,但是许多人都缺乏专业技能。
贫困户到易地搬迁新区后,面临的上班方式和以前也是不一样的。(三)巩固和拓宽移民收入渠道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最担心的就是就业收入问题。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承接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8322户35585人,其中: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7570户32347人,同步搬迁户752户3238人。91%搬迁到中心城区和县城,9%留在集镇,建设集中安置区达28个。
产业在按规划进行实施,但因为人未到位,房子正在修建,安置区周边的农业园、工业园、产业园、产业基地正在建设和完善中,安置区大多数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带动易地搬迁农户脱贫效果还不太明显。实施易地搬迁本就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农民所拥有的土地都较为分散且可利用的耕地较少,土地流转的不太多,有的退耕还林、有的请人代种,易地搬迁的农户对于土地所获得的收入比搬迁前有所减少。